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30周年宣传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米乐M6官网首页 > 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 30周年宣传报道

【砥砺奋进新征程 扬帆起航再出发】上海城投30年:破浪前行 当好城市建设主力军

2022-7-20


2022年是上海城投成立30周年。30年来上海城投出色发挥了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历史作用,确保了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安全运行,成功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建设、运营大型企业集团转型。


日前,市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对上海未来发展作出新的战略擘画。上海城投创新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重大战略机遇和更为广阔的战略舞台。


为进一步凝聚思想、鼓舞发展,特开设“砥砺奋进新征程,扬帆起航再出发”专栏,生动记录上海城投30年来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大局;始终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为城市生活更美好”而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

上观同步推出《城市建设只争朝夕破浪行》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上海市领导在谈及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时,曾感叹自己“如坐火山口”。当时上海,饱受住房紧张、交通落后、环境污染、 服务短缺等难题困扰。因此1992年,上海城投恰是为弥补这些城市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而生。


迄今30年,白驹过隙,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上海城投生而不凡、成就卓越的实证。


30年,上海城投从1992年单一投融资平台到2003年主持建设中环线浦西段,开启了从投融资主体向建设主体的转型之路。迄今30年,上海城投早已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的角色,投资建设的民生保障类市重大项目超过280个,累计总投资达5692.4亿元。在历年市重大工程投资建设中,城投始终勇当排头兵。“十三五”期间占全市重大工程投资达20%。纵 贯三十载,几乎每一项上海标志性工程,都留下城投印记。


30年,上海城投的建设手笔自路桥事业发端,一路拓展至水务、环境、置业等板块,其能力日益强大,从交通路网到内河航道网,从旧区改造项目到保障性住房,从供水排水网、生活垃圾转运处理到医疗废弃物和工业危险废物全链条处置网……遵从城市升级需求,城投将初心渗透到百姓衣食住行点点滴滴,将责任使命书写在城市生活各个角落。


30年,浦江涛声,生就城投改革者本色,其建设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创新思维从来都走在改革前沿。挑战全球无先例可循的“南隧北桥”方案、建设垂直高度632米的中国第一高楼,首提“三位一体”全新建设模式、探索集约化项目管理、大胆运用预制拼装技术、开创新江湾城“熟地开发”等,无不是开全国之先,引全国乃至全球学习效仿。过去、现在、未来,上海城投坚持扮演开拓创新引领角色,始终无惧并享受于身处浪尖。


30年来,城投无数用心绘就的手笔,对市民生活品质的迭代、城市能级的提升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愿景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上海印制出响当当的城市名片,以及一张张参与国际 竞争的王牌。




城市所需,我之使命



“汽车在头顶上跑,火车在地下奔;从虹桥机场到外滩,只需20多分钟 就能到达。1990年至2000年,上海要投入500亿元,集中建设一批市内交 通骨干工程……”


1992年10月16日,上海市政工程局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向前来采访的解放日报记者描述着上海迈入21世纪时的市内交通场景。8年后,“天方夜谭”成真——2000年,成都路高架、延安路高架已建成,并与内环线高 架干道相连;出延安东路隧道便可直上延安路高架,迅速链接虹桥机场;地铁一号线已投用,地铁二号线即将建成。

延安高架路建设前


延安高架南北高架立交


尽管当时,上海城投还只是“账房先生”身份,然而那些由它投资、撬动的重大项目,早已在心底埋下大展建设宏图的伏笔。


事后证明,上海城投的优势与潜力远不止筹款与拨款。从项目投融资入手,继而向建设与运营延伸,才有助于其优势的透彻发挥,有助于其服务政府角色的完整体现。以大项目为抓手,变身“项目经理”,主动投身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的火热现场,成为上海城投的义不容辞与责任担当。


2002年,上海城投成立路桥事业部,上海中环线浦西段成为其首个 “旗舰项目”。


当年,上海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快速路内环线的交通流量已经饱和,而对外联系的射线道路接入内环的选择余地不大。因此,为内外环间500平方公里范围提供环线服务的大容量中环路呼之欲出,被确定为上海“十五”期间城市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时势造英雄。上海城投向前一步,不仅参与了中环线浦西段前期项目设计研究,更协调项目沿线八个区的动迁,组织了项目招投标,开展了全过程项目管理。这成为“基建狂魔”的首次大规模练兵。


2003年4月1日,中环线浦西段在五角场打下第一根桩,到2006年6月13日实现全线通车。不久,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专门做了路网交通状况分析,发现内环路段每天流量平均减少5%。分析认为,中环路有效避免了射线道路对中心城交通的直接冲击,对中心城核心区域起到了 “保护壳” 作用。


中环线浦西段,打响了上海城投建设主力军的第一枪,也掀开了后续更为汹涌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幕。彼时上海,刚刚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百姓都在期盼生活更美好、出行更通畅。而在长三角及长江流域, 各地也在热切接轨上海,浙江、江苏甚至把路直接修到了上海“家门口”。此外,长江口越江交通状况亟待改善,长三角沿海经济大通道急盼打通……上海必须加紧修路,这不仅是切实改善民生之需,更是完善城市功能、强化上海对长江流域龙头引领之需。

中环线


自此,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上海城投大干快上,在路、桥、 隧、航道等领域打造了一大批精品工程。


当时隧桥规模全球最大的长江隧桥,于2004年12月启动建设,2009年10月通车运营,崇明自此真正驶上发展快车道。


借助2010年世博会的东风,上海城投在“十一五”期间相继建成上中路隧道、人民路隧道、打浦路隧道、新建路隧道、龙耀路隧道、西藏南路隧道、军工路隧道、长江路隧道等8条隧道。近年来,“越江隧道家族”再添新丁,包括虹梅南路、周家嘴路、江浦路、龙水南路、银都路隧道等。目前,黄浦江30多公里岸线,已建和在建越江隧道共计19条,平均每两公里就有一条。


交通领域,“十一五”期间,上海城投承担了 A15公路、A16公路、嘉闵高架一期、松泽高架路等十五个重大项目,其中A15、A16公路对于有效缓解世博会期间上海城市道路交通的拥挤、增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深水港对长三角的辐射功能、构建苏浙沪“三小时都市圈”意义重大。“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上海城投又先后承担了虹梅南路高架、嘉闵高架二期和三期、S7公路、军工路快速路等70个重大项目,极大完善了市域骨干路网系统。


还有“一环十射”高等级内河航道的提标整治,其意义不亚于“申”字 型高架建设,旨在全面提升上海内河水运的通航能力,打造连通苏浙、服务长三角的水上高速路。该系统工程始于2005年,到2020年底,已完成赵家 沟、大芦线、黄浦江上游段等市内航道的整治,建成了杭申线、平申线、长湖申线、苏申外港线等4条连接外省市的射线航道。目前,苏申内港线等环线组成航道正在加紧建设中。上海城投作为上海市内河高等级航道的唯一建设主体,在这场长跑中慎终如始,以服务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己任,默默为上海港的集疏运体系完善、为上海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健全贡献力量。

2020年7月1日,大治河西枢纽二线船闸正式通航投入使用


城市之所需,城投之所应。路桥板块如此,水务、环境、置业板块亦如此。


此时,上海城投对于自身的定位是——服务政府、心系百姓、融入市场。自2005年起,上海城投抓住机遇,积极承担起公共服务供应商的角色。2005年3月,适逢上海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行业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原隶属于水务局的水务企业连带1万多人划归城投。这成为城投服务民生的极佳载体,成为城投由“管账”到“管人”“管事”的一次重大转变。随之,上海城投得以参与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规划、上海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规划,同时加快城市旧管网改造等。2005年7月和2006年2月,原隶属于环保局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原绿化市容局的环境集团,也先后整建制划入上海城投,为城投发展环境事业注入新力量,由此拉开了上海垃圾集装箱运输和老港垃圾综合处置基地的规划大幕。

2011年6月8日,青草沙水源地建成通水


为践行“心系百姓”,上海城投努力成为上海用水安全的守护者,为寻好水一路求索,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历经15载论证终成正果,上海饮用水主要依靠黄浦江水源的历史彻底翻篇,推动形成了上海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格局,让老百姓喝上了 “放心水”;


为践行“心系百姓”,上海城投全力守护城市“绿色颜值”,建成亚洲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以及全球最大垃圾焚烧厂——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让上海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了生态环境以及公共卫生 的安全护佑。

2019年6月28日,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项目整套启动


为加快“融入市场”,2007年,上海城投整合归并房地产板块,成立置地集团,开始为这座海派城市留下一处处人居经典——


针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在上海东、南、西、北建立四个面向21世纪的示范居住区”,上海城投首创熟地开发模式,将废弃军用机场蝶变为“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宜居宜业的新江湾城,成为上海成片土地综合开发的“一号作品”。


面对城市更新课题,城投将目光投注在上海老城厢,旨在解答历史与现在、传承与利用、保留与新建三大平衡难题,总结出历史风貌保护“承、除、加、建” 一套完整公式,将百年露香园打造为既富历史人文底蕴又引领现代生活需求的高品质人居新地标。


还有632米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被誉为绿色人文的 “垂直城市”。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己建设600米以上摩天大楼。但关键在于,上海城投所突破的不止是建筑高度,更主动承担起创建绿色建筑、完善区域功能、丰富城市空间、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如今,上海中心屹立在黄浦江畔的雄姿,为上海新增了一扇城市新窗口、一张城市新名片,也成为凝结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






攻坚克难,勇夺“冠军”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如此激情澎湃的标语,常出现在上海城投的工地现场。


这句话,同样刻在了每一位城投建设者的骨子里。在大量无先例可循的挑战面前,总有城投人挺拔的姿态。 


比如,被誉为“世界级工程”的上海长江隧桥。长江隧桥起于浦东新区五号沟,止于崇明区陈家镇。面对15公里宽的长江江面,上海城投没有选择一桥飞跨或一隧穿越,而是挑战了最难的“南隧北桥”方案——“南隧”全长8.95公里,其中穿越水域部分7.5公里;“北桥”按照双向通航要求,建造一座全长10.3公里的斜拉桥。事实上在上海,越江隧道并不少见,黄浦江底单层、双层都有,世界级的斜拉桥亦不稀奇。然而跨度如此之大的隧桥结合工程,且施工位置还放在了险峻的长江口,可谓前无古人。

2009年10月31日,长江隧桥正式通车


当年,国外专家用“百年难遇”来形容这一工程的复杂性。其中“南隧”,集齐了长、大、深各类特点。此前,穿越黄浦江的隧道一般1.5公里,长度仅为“南隧”的五分之一。而且,“南隧”盾构上下差距很大,一旦控制不好,最直观的危害就是地面沉降。另外,隧道最大埋深达55米,打破日本东京湾公路隧道埋深50米的纪录。“北桥”的挑战同样巨大,10公里处江面,有漫滩、江中沙洲和深水区,又受长江上游水势变化等影响,水下河床极不稳定。


然而城投人选择迎难而上。科研人员特别设计了直径达15.43米的当时全球最大泥水平衡盾构,考虑到长江水下土层极不稳定,事先在两台盾构机上安装了大量传感器,施工时边走、边看、边校正。最终,整条隧道高程误差不超过2厘米,水平误差仅2.7厘米,行走路线接近笔直。


上海长江隧桥中,仅隧道工程,就孕育出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21项发明专利,堪称世界之最。2012年,上海长江隧道工程获国际隧道大奖,评审组一致认为:这条隧道的建设团队开创了未来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的全球 标准!这些勇气与智慧的结晶,之后又陆续在上海长江路隧道、军工路隧道等大型越江工程中生根开花。


经历长江隧桥、外滩通道建设,走过“八龙过江”时代,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上海建设地下通道的硬核实力再上台阶。如上海虹梅南路隧道、诸光路地道、沿江通道、周家嘴路隧道、北横通道等,实现了从短距离的越江工程,到长距离且出入口增多、还要穿越多幢建筑物的城市长距离地下通道工程的完美进阶。期间,预制拼装、清水混凝土、节能环保低碳、BIM技术等被成熟且广泛应用,在工程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改造后的外滩


比如在S7公路建设中,预制拼装被娴熟运用。S7公路是上海西北高速路网的一条南北向大动脉,旨在缓解沪太路等周边地面道路的交通压力,也为嘉定北部地区居民前往市区增添一条便捷通道。其中,全长6.1公里的S7公路二期工程,历时9个月便完成,其秘籍就在于项目全线采用桥梁预制拼装技术,完成了10万方高精度、标准化的混凝土构件预制拼装,装配率高达95%以上,在施工效率、施工精度、施工质量上均达到业内顶尖水平。上海城投对于预制拼装的率先大胆且娴熟运用,不仅带来工艺改变,也引起行业重整,传统的切块式分包模式开始转向工序专业的分包模式,这对于整个建设行业与市场都是一场突破性的促进与洗牌。


而在龙耀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中,上海城投克服了 “九九八十一难”。该工程地质结构复杂、周边管线多、穿越构建筑物多,与济阳路中2400污水管垂直净距最小处只有2.39米,盾构段需正穿、侧穿28幢建筑,涉及900户居民,建设难度极大。项目部的大男人们拿出了 “绣花功夫”,采用三套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即房屋自动化监测、盾构三维参数监控、同步注浆监测,实现沉降、房屋倾斜、盾构姿态、注浆压力、轴线、同步注浆量、间隙等各项数据尽在掌握,从而科学精准地控制住了沉降。


每一块啃下的“硬骨头”背后,每一次行至水穷处的坐看云起,都以城投建设者们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为前提。


正如回望上海中心建设的73个月,满眼都是不舍昼夜的试错与改进、孜孜不倦的创新与磨练。整个项目建设中,遇到无数困难,单是打桩就非常棘手。上海中心是小陆家嘴高层建筑中的收官之作,这意味着,周边全是 成熟的道路、管线和建筑物,只留下3万平方米“立锥之地”,只能打入不到1000根桩子。传统打桩技术是万万行不通的,桩一打下去,便会造成土体挤压,导致周边管线、道路变形。唯一的选择是“钻孔灌注桩”,然而又 要担心桩的承载力不够——项目实际要求单根桩的承重达2400吨,而规范设计仅为800吨。2008年5月10日,上海中心四根试验桩开工,经反复试验,现实结果令人惊喜——钻孔灌注桩的实际承重不是比设计规范多两三 成,而是增加两三倍!实践出真知,通过终端注浆工艺,大部分桩的实际承重可提高到2500吨,最厉害一根桩提高到了3100吨。上海中心最终敢于挑战和改变规范,近千根单根80多米长的桩,成功托举起了85万吨重的摩天大楼!

上海中心


上海城投不只擅长那些由零起步的硬核重大工程,也擅长在既有建筑片区中实施“介入手术”。如思南公馆、露香园等,作为旧城改造的代表,展现了上海城投“修复一件破损瓷器”的精湛手艺,考验的是上海城投处理好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关系的核心能力。在露香园这片拥有丰富历史记忆的地块,上海城投遵循“保留历史原物的可识别性”“最低限度、可逆性干预”“合理、适度、协调的增补”等原则,将保存现状相对完好的七组建筑予以保护修缮。其中,万竹街41号保护改造工程与武康大楼、美琪大戏院一道,被评为第一批“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同时在新建建筑中,城投也尽可能复原和再现传统的建造工艺,实现了保留与新建之间的平衡……


这一个个烙上了鲜明城市品格的建设项目,让城投人摘得了无数个“第一”与“之最”,也让人们看到了震惊世界的奇迹,以及背后的中国智慧。30年,城投为上海竖起了一座座有形的建筑、设施、枢纽,更崛起了无形的创新进取、通力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丰碑。






理念驱动,管理创新



一位见证上海城投30年成长史的前辈曾无比感慨,“城市的建设如果按部就班,就没有了创新,也不可能有上海城投今天的成绩。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包括技术创新,但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创新”。


正是理念驱动下的管理创新,托举着上海城投由小至大,从过去走向未来,且始终保持竞争力。


犹记2003年,在中环线浦西段开工仪式上,市领导宣布的中环线浦西段工程建设指挥部,由三方派员组成,市政局、城投公司和代建单位各有代表。由此,一个“三位一体”的全新建设模式浮出水面。


“在方案推进和项目建设过程中,作为业主、代建单位和项目承包方, 大家对责任边界等问题会有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业主主抓什么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我们一开始就提出,工程推进中若发生问题,是业主冲到 第一线指挥,还是发挥承包方或代建方的积极性?”上海城投路桥事业部老领导这样回忆。


致力于厘清责任边界的“三位一体”,显然是被时代催生的命题。当时,已率先经历十余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递进式发展的上海,急切呼唤着市场、政府、企业各司其职的新型建设模式。由此,政府就能脱离微观的企业行为,站在宏观层面主抓城市规划、行业标准并实施监管,企业就能遵循市场的法则来抓管理、讲效益、求发展,从而实现政府完善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中环线“三位一体”创新管理之法,后续在外滩综合改造、“八龙过江”越江隧道、虹梅南路隧道、北横通道系列市政交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不断迭代演进,构建了包括“五隧合一”控制中心集约化管理体系、城市越 江隧道新型火灾救援管理体系、大型道路工程项目规划土地管理标准化体系等在内的一系列建设管理创新成果,并在工程实践中熠熠生辉。

2021年6月18日, 北横通道西段通车 


“十一五”期间,上海城投承担了70余项世博配套工程任务,多个项目同时施工,既要克服复杂的技术难题,也要全力降低工程项目对交通和市民的影响。这就需要启动新型的集约化项目管理模式,运用立体作业、交叉施 工等先进手段,加强工程进展动态监控,确保项目全程可控。


“八龙竞渡”就是典型的集约化项目管理案例。上海城投不再每条隧道成立一个项目指挥部,不再分头设计施工,而是全资成立上海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统一实施8条隧道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这一全新管理模式下,由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公司统一组织设计公司及隧道专家,同时开展8条隧道的设计研究,在涉及百姓利益的细节上不断比选优化,使新建隧道更加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与需求。在人民路隧道浦西出口,仅工作井选址优化这一项,就为寸土寸金的上海减少了 2.2万平方米的拆迁面积。同时,8条隧道“一盘棋”,统一设置监控、通风、照明、交通标志标线、消防给排水等五大系统的节能设计施工标准,以往每条隧道各配套一间3000平方米以上的管理用房变为了 “就近共用”,凸显资源节约。此外,通过建材集中采购、管理资源共享等手段,每条隧道的工程造价及运营 养护费用大幅下降。


运用集约化理念,2007年,白龙港改扩建工程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了建设。当时,项目公司倒排节点、严控进度,首创“移动办公法”,大量请示、报告当场拟就和打印,拿到批复后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站,项目从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到初步设计批复,历时仅52天,创下上海重大工程审批效率之最。在白龙港改扩建工程中,升级改造、新扩建乃至后道污泥处理等多单项、多工种同步交叉施工,作业面庞大,平面布置复杂,宛若“多兵种联合会战”。最终,项目公司采用科学高效的立体管理模式,确保预定进度高效率高质量推进。当时,世界银行一位副行长在参观完白龙港后,对于该工程的建设速度发出了“简直不可思议”的感慨。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


不可思议的还有新江湾城。20年前,作为新江湾城第一代建设者的上海城投人,面对9000亩的荒郊野地,创新提出了“三先三后”的开发理念,即先地下后地上、先环境后建筑、先功能后居住。“先地下”,是指把所有的管线放在地下,地下管线建好后再来考虑地上的事情;“先环境”,是指结合新江湾城200亩原生态湿地,引入黄浦江水系,建立新的绿化带,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建筑;“先功能”,是指引入适合老百姓居住的相关配套。地下搞好 了,环境搞好了,功能配套好了,新江湾城便从一块生地基本建设成为配套较为齐全的熟地。2005年,新江湾城首个地块熟地招标瓜熟蒂落,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以15.8893亿元获得此地块的开发权。

新江湾城


令上海城投骄傲的是,自己没有辜负“新江湾城这块土地是一块很好的料子,它应该做成西装,绝对不要做成背心”的殷殷嘱托。在面临开发房子还是开发土地时,上海城投更具系统和前瞻思维地选择了后者,并且始终把 “校区、园区、城区”理念置于规划中,为这片方圆9.45平方公里的土地留足了社区发展、生活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空间,让新江湾城这块曾经的璞玉,变成了而今媒体眼中的“绿宝石”和百姓称道的“国际社区”。



30年后再出发,怀揣着“城市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主力军、服务重大任务的突击队、国企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的梦想与使命,上海城投在新时代浩荡大潮中,仍将拼搏进取、勇毅前行。